股票融资费用 教育家钱致榕:理想的大学不是“论文工厂”
发布日期:2024-10-18 23:40 点击次数:54
证券之星数据中心根据近三年发布的研报数据计算股票融资费用,民生证券崔琰研究员团队对该股研究较为深入,近三年预测准确度均值为78.66%,其预测2024年度归属净利润为盈利5.81亿,根据现价换算的预测PE为21.32。
证券之星数据中心根据近三年发布的研报数据计算,方正证券王泽华研究员团队对该股研究较为深入,近三年预测准确度均值为74.99%,其预测2024年度归属净利润为盈利2.78亿,根据现价换算的预测PE为21.33。
“今天办大学,意一定要诚。大学是教育人才、培养人才的场所,不是一个企业,尤其今天的大学不是论文工厂,今天中国有名的大学都是论文工厂,每个专业都变成了论文生产线,用那个方式我们不可能办成理想的大学……”教育家钱致榕说。
9月1日,“《敢为天下先:三年建成港科大》新书分享会——今天如何办一所理想的大学”在京举行。《敢为天下先》作者、物理学家、教育家钱致榕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陈平一起,围绕新书展开热烈讨论。活动由活字文化副总编辑刘净植主持。
钱致榕的新书《敢为天下先:三年建成港科大》近日由三联书店出版。在书中,钱致榕回顾了他三十年前受邀从美国返港、作为学术副校长主导参与建成香港科技大学的亲身经历,既以鲜活生动的故事重现了港科大三年成功建成的奇迹,结构清晰地再现了一个一流大学从无到有的软硬件搭建过程,展现了诸多不可思议的创业细节和机敏高效的管理经验,同时还充满温度地描摹出一代学人、教育家极富个性的瞬间和家国情怀。
中国知识分子按照自己的理想办一件大事
香港科技大学不仅三年建成,而且建成后很快跻身于世界名校前列,这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奇迹。奇迹的发生,追溯根源,要从创校时说起。钱致榕先生当年作为香港科技大学创校副校长,参与了学校创建过程,是这个奇迹的亲历者、见证者。
在新书分享会上,钱致榕谈及大学的理念,认为办大学一定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他坦言,现在我们是全世界大学生最多的、论文篇数最多的国家,可是对大学的表现还是不满意。这是一个值得检讨的事情。
“什么是理想大学?就是培养人才。为哪里培养人才?为中国培养人才。”钱致榕说。反观36年之前创办香港科技大学的例子,三年时间创办一所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毫无疑问困难重重。钱致榕说:“剑桥已经三百年,树大根深,要把它搬到中国,这是非常花精力的事。我们打动了很多好的学者,唯一的原因是我们认为办香港科技大学是中国知识分子在二十世纪按照自己的理想办一件大事的机会。”
王贻芳赞同钱致榕的观点,认为办一所大学如何办得好,跟做所有的事情一样,它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初心。“我们最终是要培养出好的社会栋梁、人才,我们希望可以产出真正科学成果,真正对人类有意义、有价值的知识,而不止是为了数一数学者的文章今天有了十篇;不止是为了可以评教授;大学有一百篇文章,排名可以向前提一提,可以跟领导说我这个大学校长有成绩——这都是偏离了办学的初心。”
王贻芳特别提到,钱致榕成功的秘诀之一,是他有非常高的情商,能够跟别人做非常好的沟通,把他的思想、他的目标最终通过他的人格的魅力,带着大家一起把这件事做成。“即使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意见,钱先生都能够用非常艺术的方式把这件事,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大家接受,让有反对意见的人也能接受他的想法,跟他一起走,我觉得这也是他成功的另一方面的特点。”
陈平评价道:“用全世界的人才,三年时间成功创办新型的研究型大学,即使在西方国家也是奇迹。钱先生对教育理念和实践的观察与思考超越了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更接近卢梭的爱弥儿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敢为天下先》是一本史无前例的教育创业史。
钱先生为什么能够做成“不可能的事”?陈平说:“首先,他用世界人才来建一个世界标准的大学。我认为这是中国国内任何一个大学,包括北大、清华没有想到过的。港科大一开始,招的对象,不仅是香港人才、台湾人才,全世界人才都要招到。”陈平也特别欣赏钱先生的教学理念,即“培养文理结合的通才,而不是工匠式的专才”。
一部生动的高校教育的创业史
港科大建校三十载始终位列名校的秘密,源于三年建成的奇迹故事。当“香港将用1988年至1991年三年时间建成一所研究型大学”的消息传出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天方夜谭。中外专家们都认为,即便是在实力雄厚的美国,建成一所研究型大学也至少要花15年时间。然而,1991年秋天,香港科技大学准时开学了。十年后,港科大名列亚洲名校前列,如今在400所世界有名的年轻大学里面,它的排名为第三。在香港,港科大毕业生的就业率独占鳌头。
三年创立港科大,是国际高教界公认的奇迹,要了解这个奇迹为什么会诞生,就要先了解:创办一个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到底有多难?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回归前的香港经历了一个持续十几年的移民潮,十几年内流失了几十万精英,什么人那时会逆流去香港?港科大完全由“海归”华人知识精英创办,这些少数创校学者,如何说服几百位国际知名学者放弃他们在海外二三十年的功业根基,毅然回来?回来以后他们如何凝聚共识,共同努力?港科大如何吸引并留下众多有成就的学者?香港那时没有捐款办学的传统,政府支持也很少,港科大是如何捐募创校时所需的研究设备费用的?港科大创校时,实现了很多高教界的创举,他们有哪些卓见,又是如何做到的?
作者以第一视角对以上办学“秘密”,做出独家披露。
一场关于“理想的大学”的实践性讨论
一流的大学应该怎么办?理想的大学应该是什么样?大学教育是为了什么?这些虽没有固定的答案,但都有恒定的价值追求,那就是对大学教育的尊重,以及建立一种教育理念。《敢为天下先》就是一本“大学教育理念”之书,创校的每一步旅程,都充分体现了作者及同人们的办学理念。他们要建成的是一所全新的能引领亚洲学术风气的“研究型大学”,因此他们将所有教师视为学校的灵魂,摒弃了教师之间的等级制,以尊重、平等来缔造休戚与共的学术共同体;他们注重培养能独立思考的研究型人才,也重视通才教育,纠正最年轻的老师教通识课程的做法,让学识广博的资深教授担当起本科通识教育的重任;学校管理上,不是行政领导说了算,教师进教务会议,有对学校的责任感、参与感,制度设定透明化,后勤机构竭尽所能地服务师生……用作者的话总结,就是“学生是大学的目的,教授是大学的灵魂,行政是大学的肢体,校园是大学的熔炉”。这些理念及其日后在港科大的实践,值得从事大学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管理的人去深深思索。
书中用创校“故事”始终不断提出并试图回答这些“理念”问题,而作者与世界百家大学校长的交流经验,多年沉淀的教育思考,也在丰富着答案。
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股票融资费用